近日,美团宣布进军打车业务,并筹备研发无人机,发展线路连业内人也开始看不懂了。
按常理,你很难将打车、无人机等业务与一家团购起家的公司联系起来,但近日美团却准备在打车和无人机领域中大展拳脚,似乎想要攀附人工智能的风口。有时候脑洞大并不意味着创新,也可能是习惯性地“拿来主义”,美团深谙此道。
2010年,美团开始做团购的时候,正是照搬了美国的团购鼻祖groupon高朋网,并凭借美团地推铁军在百团大战中胜出。照此逻辑,美团拷贝了外卖、电影票和酒旅业务,结果就是在各个业务线都面临劲敌,沦陷在外卖和酒旅的泥潭。
创业面临的不仅有竞对,还有资本。不幸的是,创业7年,融资g轮,总融资额度超过55亿美金且与资本签订对赌协议的美团,面临的是资本的强制性退出。倘若上市失败,将可能面临约40亿美元的赔付。资本留给美团的时间屈指可数。
所以,如何突围是美团的当务之急。
互联网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:融资之前必高调晒数据。
近日,美团高调宣布平台日完成订单量超过1000万单,业界解读为美团又开始筹备融资了。毕竟美团的烧钱模式还没有根本扭转。最近的“跨界业务”,又介入了资金壁垒更高的打车业务和技术壁垒更高的无人机业务,而且每一个行业都面临劲敌。
美团摊大饼式的发展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:隔行如隔山,这在变幻诡谲的互联网界表现的更明显。
以百度为例,作为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巨头,按道理实现流量变现应该水到渠成。但纵观百度的业务,无论是视频、社交、金融、硬件、杀毒软件、浏览器、电商、团购、外卖、旅游等方面都处于失败或者不温不火状态,唯一的造血来源是搜索业务。
正如阿里做不好社交,腾讯做不好电商一样,即使体量如bat这样的巨头,也难以逾越跨界到他行的鸿沟。
美团的底气在哪里?作为一个至今没有造血功能的公司,靠烧钱扩张的市场仍看不到盈利的希望,反而疯狂进军资本追捧的新领域。也许美团激进的背后,是在寻找获得融资的噱头。毕竟,美团的业务和估值纷纷下滑,资金链也逐渐吃紧。
根据移动数据监测公司trustdata发布的《2016年本地生活服务o2o白皮书》显示,美团点评交易额排名行业第一为2424.4亿元,口碑次之为1731亿元,但若以日交易笔数计算,口碑则超越美团点评排名第一。在估值方面,美团点评的估值已从180亿美元下降为120亿美元。资金链的吃紧则从美团近期不断裁员降薪、提高商户佣金可以看出,美团点评总共3万多人,假设平均工资5000元,则每月人员工资成本约2亿元,此前美团曝出美团月亏6亿元,倘若再加上打车和无人机业务的投入,美团的经营成本可谓不堪重负。
在可预见的两三年内,美团仍难以盈利,而资本已经没有等待的耐心了。
不得不说,王兴是一员悍将,否则怎敢玩鸡蛋碰石头的游戏?
2013年底,美团决定进军外卖,此时的外卖巨头饿了么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。尽管外卖是一个烧钱的无底洞,但王兴坚持做外卖应该出于战略引流的考虑。作为一个超高频业务,外卖已经成为美团的流量入口。但与饿了么、百度外卖的鏖战颇为艰辛。
如果说外卖是战略考虑,那么美团的酒旅业务则纯属螳臂当车式的搅局。ota曾经激烈的竞争程度并不亚于百团大战。盈利难是这个行业的通病,如今唯一盈利的携程一统ota的天下,想要在此领域谋求盈利难上加难。
美团选择酒店作为切入口。试想:去哪儿网发展酒店业务多年,全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最终还是盈利艰难。显然,美团在酒旅业务的投入相对较少,想要盈利,不仅面临行业本身的限制,还要面对携程、去哪儿网和艺龙等公司的围剿。
不断进军新业务,不断树立强劲竞对,美团已经进入这种恶性循环,而且没有后盾支持,与bat关系恶化。
实际上,美团已经脱离了商业本质,问题层出:食品安全问题没有赢得用户好感,商家更是被逼下线,员工人心涣散,资本则退出无门,这一切都是美团的病灶。
作为目前互联网界的独角兽之一,美团以新业务突围是否有效?倘若无法解决这些顽疾,即使是无人机和打车的概念,也难赢得投资者的青睐。